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科普园地
 
 
地震常识述语
发布日期:2013-06-24浏览次数: 字号:[ ]

  1、震源、震中、极震区、震中距、震源深度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叫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为一区域)称为震中。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2、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感到上下跳动,随后才是左右晃动。横波振幅比纵波大,其水平晃动破坏力大,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3、震级与烈度
  震级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破坏的程度,分12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一般讲,离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坏就越大,烈度也越高。
  4、地震三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被称为地震三要素。
  5、地震烈度分类
  3度及以下:少数人有感,仪器记录到;
  3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舞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6、地震的能量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能量越大,震级越大。震级每增加1级,地震能量增加约32倍。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相当于5600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
  7、地震前兆
  一些较大地震发生之前,未来震中及其外围地区会出现各类平时未曾出现过的与地震活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称之为地震前兆或地震异常。
  宏观前兆是人类能凭借感官直接感知或利用一些简单工具即可观测出来的前兆。比较常见的有,水位、水质异常,动、植物的习性异常,电磁场异常等。
  但动、植物异常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比如气候的影响,人为的影响,生理的影响等,很多时候都与地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发现动、植物异常可向有关部门报告,等待查实。
  微观前兆是只能借助精密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的前兆,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